农民工网最新资讯!
参天大树是由幼苗长成,老板来自普通老百姓。在浙江,30名湖北挂职干部互相传递着“草根浙商”的创业故事,不仅惊羡于他们的成功,更追寻成功背后的艰辛和坚韧。从李书福、邱继宝、周晓光等人身上,挂职干部领略到一种“生命不息,创业不止”的平凡而伟大的情怀。
李书福:从照相馆起步的亿万富翁
今年40岁的李书福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80年,他高中毕业,由于3分之差没有考上大学,便在家乡台州开了一家小照相馆。一年后,他带着2000块钱开始新的创业――做电冰箱。几经磨难,李书福小有成就,年营业额达5000万元。1986年,李书福创办吉利集团。1989年,李书福的电冰箱工厂产值超过1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调整,李书福不得不放弃电冰箱生产。1991年,他开始生产装饰板。就在这时,海南的房地产热引起了他的注意,但是这次投资却让李书福损失了五六千万。李书福又把目光投向摩托车行业,开发出全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1998年,吉利集团摩托车产量达35万辆,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
李书福进而作出更惊人的决定:造汽车。他投资5亿多元,开发家用微型货车和轻型轿车,每辆售价4万多元,在国内轿车行业引发“地震”。
令人尴尬的是,吉利汽车却没有进入国家轿车生产目录,两厢的吉利汽车一直钻着微型客车的空档在销售。李书福开始上下联络、四处呼吁。经过艰难争取,吉利汽车赢得了同情和支持,最终获得了轿车生产许可证,吉利集团成为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2001年,吉利车全国销售达3万辆,成功实现盈亏持平。
2003年1月28日,经过18个月的设计研发和生产,第一辆国产跑车―――吉利美人豹在台州下线,打破了中国没有国产跑车的历史。李书福又创造出中国汽车业的一个奇迹。
吉利集团经过17年艰辛努力,现已发展成涉足汽车、高等教育、摩托车、装饰材料、旅游等领域的国家级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员工从创业时的十几人,增加到目前的8000多人,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30.58亿元。
【记者点评】不低头,不认输,干一行,精一行,“事”不惊人死不休。不管什么出身,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才是真英雄。凭着这种坚忍不拔的创业理念,一大批像李书福这样的浙江商人完成了从“草根”到“树根”的嬗变,撑起浙江民营经济一片天。时势造就了李书福这样的“狂人”,而李书福们的创业理念也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邱继宝:从补鞋匠到缝纫机大王
1977年,因为家境贫寒,年仅16岁的邱继宝背上补鞋的小箱子,走南闯北艰难谋生。此后,他干过泥水活,做过学徒工。
1986年春,邱继宝用补鞋挣来的300元钱租下生产队里的5间平房,办了一家小缝纫机厂,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飞跃集团的前身。
“飞跃”刚起步时,全国已有300多家同行,国内的中低档产品市场几乎被几家老牌的国有企业垄断,日本的三菱重工等厂家则把持着世界市场。
1989年,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邱继宝,背上自己制造的缝纫机参加广交会。但因为他所经营的是乡镇小厂,“飞跃”被无情地拒之门外。为了与外商直接接触,他偷偷地翻墙进去,刚跳下墙便被保安人员逮住,不但罚了50元钱,还被罚站了半个小时。
邱继宝又来到深圳罗湖口岸,花了500元人民币请一个香港老太太代买了一本香港的黄页电话簿。通过电话簿,他与香港国际经销商展开了信函“外交”,并获悉“飞跃”的产品在中南美洲的一些不发达国家可能有市场。他背上缝纫机,带着从省外办借来的一位翻译,踏上了去拉美等国的推销之路。到1989年,“飞跃”在这些地区的销售额达到2万美元。
1994年,墨西哥发生经济危机,邱继宝转而做起东南亚和中东国际市场的文章。1996年底,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飞跃”刚刚编织起来的东南亚市场网络又遭重创。
邱继宝看到这是引进高新技术、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难得的机遇。他大胆收购日本的一家小型工厂,聘用德、意、日等国的缝纫机专家和科研人才开发高新产品,同时举债搞技改,从美国、韩国和台湾地区引进世界先进的加工设备。
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飞跃”终于创造出年产各类缝纫机60多万台,年出口创汇6500万美元,上缴税收4624万元的神话。1999年,“飞跃”的机电一体化家用缝纫机大批量向日本出口并进入日本家庭,一举改写了我国长期单向从日本进口缝纫机的历史。
如今,飞跃集团一跃成为全国缝纫机行业的排头兵,被世界缝纫机组织称为最有活力的缝纫机生产企业。“飞跃”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飞跃”多功能家用缝纫机入选国家“外交礼品”。2000年12月,朱基在听取“飞跃”集团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汇报后,风趣地对邱继宝说:“你邱继宝是个‘宝贝’,是‘国宝’。”
【记者点评】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白手起家,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没有不赚钱的产业,只有不赚钱的企业。从邱继宝身上,我们看到了浙江人不怕吃苦、勇于开拓的拼搏精神和敏锐捕捉市场机遇、大胆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创业气魄。
周晓光:从“练摊女”到饰品行业“大姐大”
1978年,高中毕业的周晓光带着母亲的一句话:“会做的不如会算的”,挑着货郎担上东北等地卖绣花样。
怀揣几十元钱,17岁的周晓光开始“跑码头”。她白天摆地摊,晚上坐车赶路。练摊6年,周晓光掘回第一桶金,赚了2万元。
1985年,周晓光与丈夫拿出全部积蓄,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买下一个摊位。几年积累,他们又在义乌市中心买下一间店铺,搞起饰品经营。
1995年,周晓光倾其所有,投资600多万元,征地7200平方米,创建义乌市新光饰品有限公司。新光公司于1997年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扩建4个生产车间,开办义乌电镀材料经营部、中国小商品香港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及上海、大连、成都、西安、重庆等地的门市部、分公司。1999年,公司全面导入CIS系统,开始了品牌经营之路。2000年,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始了优质经营之路。
为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不同饰物的要求和理解,周晓光的足迹几乎遍及亚、欧、美。有一次,为了买下一张美国一家老牌企业的产品设计构思说明书,她毅然掏出了2.4万美元。
2000年5月,周晓光参加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国际珠宝饰品物展,来自亚洲、美洲、欧洲50多个国家的70多个客户被她所展出的产品所吸引。在这次展会上,周晓光打破了饰品市场由韩国和香港称霸的局面,在参展的57个国家和地区的226家企业中崭露头角。
目前,新光公司已形成合金、爪链、铜金、水晶、亚克力五大系列,新光饰品遍布全国各地的饰品零售、批发市场,并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新光销售额接近2亿元,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成为中国饰品行业龙头企业。
【记者点评】从当初挑着货郎担走南闯北的山村女孩,到如今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大姐大”,周晓光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创富故事,也让我们读出了浙江人勤劳务实的创业观。重商、亲商、崇商,加上智慧的头脑,永不熄灭的“老板梦”,使浙江人敢向市场经济潮头立,奏响民营经济发展强音。他们的故事是动人的,但故事背后的精神和思想更值得我们思索和回味。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