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农民工网!
当前位置:

《中国社会科学》2013第8期

2013-08-28 00:23:01中农兴业网李岩我要评论(0条)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1.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

  张盾

  摘要:

  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对立,作为近代政治哲学的最高分野,构成了马克思进入政治哲学思考的总背景。个人与社会作为道德政治的两种主体其实是政治哲学理论反思的产物,在这两大原则消长的背后进行着西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按照西方哲学对于政治的原初理解,政治的最高目标是道德性即“应当存在的正义”,政治的本质则是精神的自由的创制领域。马克思站在更高的精神观点上,超越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二元对立,把资本主义现实中的个人原则和社会原则一体划入异化世界的界面,证明现代个人和现代社会其实服从着相同的物化逻辑;同时证明,在全新的“真正人的”世界图景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个性存在与其社会性存在是内在同一的。以此,马克思实现了西方政治哲学史上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一次伟大综合。

  关键词:

  政治哲学 物化逻辑 私有财产 社会原则

  作者张盾,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 130012)。

  2.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

  林尚立

  摘要:

  在人成为主体力量的现代社会,国家认同不是简单的国家观念或国家意识问题,而是国家建设本身的问题。在全球化、现代化与民主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围绕现代国家建设所形成的国家认同建构,是以民主为基本前提,以国家制度及其所决定的国家结构体系的全面优化为关键,最后决定于认同主体的自主选择。在国家与人、制度与人的有机互动中,国家结构体系的质量决定着其塑造民众国家认同的能力;而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也塑造着国家结构体系。因此,国家建设在努力改善国家认同的同时,必须时时从国家认同检视国家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而将国家制度的健全、国家结构体系的优化与国家认同的深化有机地统一起来。基于此,当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战略议程应在学理上阐释中国现代国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在理论上阐释国家及其制度的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在制度上优化国家结构关系以实现多元化与一体化共存发展,在政策上实践国家发展与治理的基本价值。

  关键词:

  国家认同

  国家建设 国家结构体系 现代国家 中国国家认同

  作者林尚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3.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杨继军 张二震

  摘要:

  居民储蓄持续升温与人口年龄结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养老保险(放心保)制度改革有很大关系。利用1994—2010年中国省际数据进行动态面板回归发现:家庭支出结构的“远期化”和内生性劳动供给等原因,使少儿人口抚育负担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为正;作为“非生产性”的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则倾向于抑制储蓄;养老保险覆盖面、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没有纾解居民对于未来养老的担忧,进而并未起到给储蓄降温的目的。因此,弱化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并不能降低当下的居民储蓄,而延迟退休年龄、挖掘适龄劳动人口消费潜力、通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降低不确定性,对降低高储蓄率则更为有效。

  关键词:

  人口抚育负担 养老保险制度 居民储蓄率 系统GMM

  作者杨继军,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南京 210093);张二震,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京 210093)。

  4.增值税有效税率差异与效率损失—兼议对“营改增”的启示

  陈晓光

  摘要:

  以增值税为例,利用Hsieh 和 Klenow模型和企业层面数据,对由增值税有效税率差别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0—2007年间,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年均高达 79%。这一结果不仅重新让我们认识到“税率差异导致效率损失”这一基本经济法则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对我国目前推行的“营改增”改革具有显著的政策含义。 “营改增”有助于缩小和消除我国间接税的税率差异,由此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目前在“营改增”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增值税率多档化的趋势,多档增值税率意味着税率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效率损失。为了避免效率损失,在推行“营改增”改革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减少增值税率的档次。

  关键词:

  增值税 全要素生产率损失 营改增

  作者陈晓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讲师(北京100872)。

  5.资本缺失条件下中国农产品(000061,股吧)市场的兴起—以一个乡镇农业市场为例

  艾云 周雪光

  摘要:

  以中国北方一个农业镇农产品市场为个案,针对“资本缺失下的市场交易”现象,试图在理论和经验层面揭开市场运作的“黑匣子”,阐述各类资本间转化的机制和发生作用的条件,特别是社会机制在市场运作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不同形式的资本如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中有两种不同但互为关联的机制:“礼物交换”的互惠机制和市场权力基础上的“强征性信用”机制。在这两种机制的作用下,农户、商贩和厂家克服资本匮乏困难,实现市场交易,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

  礼物交换 强征性信用 农产品市场

  作者艾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06);周雪光,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6.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

  徐勇

  摘要:

  能够对现代社会产生长远影响的本源型传统,构成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在东方国家的本源型传统中,不同于俄国和印度的村社制,中国是家户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其中包括:以家户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组织,家户内部农工商结合基础上的农工商互补经济,家户互助合作基础上的农村合作形式,家国共治基础上的农村治理体系。在中国农村发展进程中,尽管家户制一度被抛弃,但仍构成当下及未来农村发展的制度底色。在当下及未来的中国农村发展中,需要高度重视和深入挖掘这一基础性制度和本源型传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起必要的关联,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本源型传统 家户制 村社制 中国农村

  作者徐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许昌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430079)。

  7.唐人乐府学述要

  钱志熙

  摘要:

  唐人称乐府者,实分当代乐章歌词与各种形式的拟乐府两大类。而其称乐府学者,实以后一类为主要内容。唐人乐府学具有理论与创作同条共生的特点。初唐为沿承齐梁体制的近体赋题乐府,其倾向为尚辞;自盛唐李白建立古乐府学,奠定唐乐府学以复古为基本特点的宗旨。此后中唐元结、顾况至元稹、白居易提倡新题乐府,其倾向为尚义;韩孟一派杂拟乐府歌谣,带有自我作古的倾向。唐乐府可分为尚辞、尚义与尚乐三类,而中唐以后的主要方向在于尚义派的发展。唐人拟乐府创作,不仅是抗衡流行的近体,也有抗衡今乐的意图,复古诗学是其最重要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唐诗 乐府学 古乐府 新乐府

  作者钱志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 100871)。

  8.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

  赵宪章

  摘要:

  “在场”与“不在场”不仅关涉语言显露真理的可靠性,也关涉文学叙事的真切性,即“不隔”或“隔”的问题。相对语言符号而言,图像叙事是一种在场的“图说”,因为视觉器官的观看之道是“陷入”世界并栖居其中,在“看”与“被看”的紧密相拥中自恋自乐,沉醉其中而物我两忘。但图像符号不过是“存在的薄皮”,图说之所说不过是一种“皮相之见”,而所谓“画外意”及其“比德”并非画之本有,因为我们已经将“在场”赋予图说。言说的不在场不仅表现为符号表意的间接性,文字文本充任言说的“代用品”也是其重要表征。因此,口说的词能否在书写文本中被重新唤起,就成为后者的在场理想。“音响”作为语言的“第一能指”决定了它的永远在场,也决定了语言艺术的音乐性本质,“形象性”并不能区隔文学与非文学的根本不同。在语言和图像“叙事共享”的场域,前者有可能穿越后者,使不透明的“薄皮”变得透明,“图说”由此被赋予了“言说”的深长意味。

  关键词:

  语言 图像 文学 叙事 在场

  作者赵宪章,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南京 210023)。

  9.欧洲火山喷发印象的历史变迁:以百科全书为中心的考察

  王涛

  摘要:

  在欧洲火山带生活的居民,留下了大量对火山喷发的记录。火山喷发印象在历史上存在多重面相,基督教把火山喷发魔幻化,百科全书视火山为自然现象,构建了人对自然世界的新认知,推动了考察火山的热情。不同的火山喷发印象,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但是,火山喷发还被政治化,被娱乐化,折射出火山喷发印象的多元性,多样性的火山印象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模式。火山喷发印象的背后,是欧洲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关键词:

  百科全书 火山喷发印象 自然景观

  作者王涛,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南京 210093)。

  10.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与东亚地缘政治格局变迁

  袁家冬

  摘要: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明王朝内忧外患,财政疲惫,国力日渐衰落,而日本则随着丰臣秀吉统一大业的完成逐渐崛起。以明王朝为中心,建立在封贡体制下的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琉球王国两属地位的确立,东亚地区中、日两强相争的地缘政治格局逐渐形成。明朝政府海洋意识淡薄,对琉球群岛地缘战略意义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对待萨摩藩入侵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特别是对待琉球王国两属外交的容忍,纵容了日本对琉球群岛进一步扩张的野心,最终导致近代日本对琉球王国强行吞并。可以说,日本萨摩藩对琉球王国的军事征服,预示了明王朝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

  关键词:

  日本 萨摩藩 琉球 东亚 地缘政治

  作者袁家冬,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长春 130024)。

  本期论文英文提要(ABSTRACTS)

评  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农民工推介维权联盟| 农民工人才库| 命网| 农网大全| 网站导航| 栏目帮助| 栏目简介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