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网最新资讯!
中国历史知识—启现代水法冶金先河的“胆铜法”
古代中国首创的“胆铜法”,是世界化学史上一项重大的发明。它开启了现代水法冶金的先河。胆铜法也称“浸铜法”或“湿法炼铜”。
在自然界中,铜主要以硫化铜的形式存在。如辉铜矿,化学成分为Cu2SO,呈铅灰色;斑铜矿,化学成分为Cu5FeS2,新鲜断口呈暗铜色,常具明显的斑状锖色,条痕带灰黑色;黄铜矿,化学成分为CuFeS2,化学成分为CuFeS2,有时含微量的金和银,铜黄色常带暗黄或斑状的锖色,条痕黑色并微带浅绿。自然界中的硫化铜矿物经过氧化会慢慢变成硫酸铜。硫酸铜一般是蓝色结晶体,易溶于水。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像胆汁,中国古代称之为“胆水”。当胆水浓度增高再加上其他条件,硫酸铜的结晶水合物──五水硫酸铜(CuSO4·5H2O)就会形成晶体,中国古代称之为“石胆”或“胆矾”。铁元素比铜元素活跃,将铁片或铁棒置于硫酸铜溶液,即胆水中,铜离子就会被铁离子置换出来,产生单质铜,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SO4+Fe=FeSO4+Cu。这一化学知识就是湿法炼铜的原理。在今天,这已经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然而,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已经认识了这一原理;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将这一原理用于工业生产,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用铁置换铜,最早发现这一化学反应的是西汉初期道家的炼丹师。他们试图用自然界的矿物(偶尔也用某些植物)为原料,通过人工的方法,即化学加工,制造神奇的药剂──金丹。这就是所谓的炼丹术。炼丹师们相信,一旦炼就金丹,人服用后就可以长生不老,甚至羽化成仙。炼丹术都是采用化学手段,炼丹活动必然要进行许多化学实验,并不断记录实验过程,总结经验。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曾招致宾客、儒生、方士集体著述,其中有一篇《淮南万毕术》,今仅存残篇辑录本,篇中提到:“曾(或白)青得铁则化为铜”。“曾青”,又名白青、石胆、胆矾,是天然的硫酸铜。硫酸铜一般为蓝色结晶体,在空气中表面风化失去水分,而呈白色,故又称为白青。这是目前所见有关用铁置换铜的最早文献记载。这一奇特的化学现象被历代炼丹师所关注,类似的记载不断。像东汉时期编撰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 东晋炼丹师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黄白》中说:“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外变而内不化也。”他观察铁置换铜反应更深入、更细致了。南北朝时期炼丹师陶宏景把用铁置换铜实验扩大到硫酸铜以外。他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鸡屎矾……投苦酒(即醋)中涂铁,皆作铜色。”“鸡屎矾”是碱性炭酸铜或碱性硫酸铜。它的颜色青、黄相杂,似鸡屎,故名“鸡屎矾”。鸡屎矾很难溶解在水中,所以要投入醋酸里才能溶解。受时代条件的局限,这些炼丹师还不能对自己化学实验做出正确的解释,但他们的实验为水法冶金的胆铜法奠定了基础。
由炼丹师们的化学实验转变为炼铜工业的胆铜法,我们的先人大约花费了1000多年的时间。这期间的曲折过程,目前我们还不清楚。
有的学者根据五代时期的南汉人轩辕述编撰的《宝藏畅微论》已经提到:“铁铜,以苦胆水浸至生赤煤,熬炼而成黑坚”的经验,认为:五代时期,甚至可能在唐代后期,用铁浸入胆水取铜已经发展成一种生产铜的工业方法。
评 论 |
|